据人民日报报道,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稳步实施,山东多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,不少地方注意对已改造小区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,实现了由“改得好”到“管得好”的华丽变身,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。
放眼全国,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果丰硕。据住建部今年8月的一份公开数据显示,2019年以来,我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.88万个,改造提升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32.6万公里,加装电梯12.5万部,增设养老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.27万个,增设停车位360万个、电动汽车充电桩11.7万个、电动自行车充电桩75.5万个……通过改造,老旧小区居住舒适度、安全韧性大幅提高,4400多万户约1.1亿居民因此受益。
新华社发 徐骏作
由此可以想象,城镇老旧小区从改造阶段的“谁来改、改什么、怎么改、又如何改得好?”,到后续成果巩固阶段的“谁来管、管什么、怎么管、又怎样管得好?”,这中间得确实做一些针线活,下一点细功夫,烧几把硬柴火。拿山东的日照来说,为有效破解老旧小区“改与管”中的难题,推出“惠民、安全、精致、绿色、智慧”五项工程,实行改造前上门问需、改造中开门问计、改造后多元共治,就很得民心,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。再如,日照的五莲县探索推出的党建引领下的“五步工作法”、东港区创新推出的“国企管家”运营模式等,也赢得好口碑。
成绩有目共睹,但老旧小区改造后也面临这样那样的管理服务难题。比如,物业管理费不好收取、一些小区因体量小而散没人管、消防通道动不动被占用、个别居民因公共意识差“不听劝”等。那么,如何满足居民一些个性化需求?怎样缓解资金压力?又如何解决各种民生问题、进行有效管护呢?
笔者认为,这不仅需要我们多来些“回头看”“来回瞅”“问卷查”“入户听”“反复想”,弄明白漏了哪儿、缺了什么,哪里做得不够,什么地方还有不足,要尽最大可能补齐短板、消除遗憾,最大限度满足城区居民的各类生活需求。而且需要尽快在制度、人员、资金、服务等方面探索建立可持续管护模式,以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,以“可感可及可触摸”增强人们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。
新华社发 徐骏作
事实上,山东不少地区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。例如,有的地方面对老旧小区在长效管护中的资金缺口,采取“政府补一点、业主交一点、运营赚一点”的模式,整合小区闲散资源,挖掘自身潜力,有效提升了自身“造血”功能;有的地方尝试收取车位管理费,在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对外有偿开放空余车位,缓解了长效管护的资金压力;有的地方搭建国有物业管理服务平台,对附近多个老旧小区和零散分布的小区楼栋实行“片区式物业管理”,让很多“没户口”“没名分”的小区有了“身份证”“娘家人”;有的地方积极回应老百姓关切,从细微服务做起,抓好“楼道革命”“环境革命”,确保老旧小区从“焕新”到“长新”……
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背后,是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、与时俱进的理念,更是心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情怀所在。敢于解决一些“老大难”、啃下一些“硬骨头”,这中间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是可以被复制、借鉴和推广的。
新华社发 徐骏作
当然,巩固发展老旧小区改造成果,健全长效管护机制,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办好的事,它涉及方方面面、若干个主体,需要我们静下心来,打“持久战”“感情牌”。各地不妨坚持党建引领,将其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、居民自治机制建设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、民生实事必办建设有机结合,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综合治理新格局。
总之,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管护是一项长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与民生难题,期待有关方面戮力同心,积极作为,以更多的智慧和办法,让越来越多的居民生活得更舒心、更有品质,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颜值、更有温度。(图片源自网络)